close

      還記得國小吃午餐的時間,不熱的中午,教室窗戶外的藍天白雲是如此相愛,還有一、二隻大冠鷲在那兒展翅滑翔,可感受陣陣微微的涼風,等全班同學都打好飯菜,就待老師一喊「開動」,「謝謝老師,大家一起用」,每個同學放在課桌上握緊的小手,就會慢慢展開,開始享用學校準備的營養午餐。我在閱讀「慢食」這一本書時,我想起國小時共同用餐的情境以及餐盤上食物的味道,而那樣的味道與情境可以讓我回味至今。

當季的味蕾還在嗎?

每次到市場買菜的時候,在腦海中開始搜尋這個季節什麼是「當季食物」,現在這一陣子、這一季應該要吃什麼?我們對於當季、當月的食物,是依照時事流行而認定,還是依照我們風土而定,確有所不同。現在有許多農業技術與科技方法,可以讓食物延長可食用時間,農作物即不分四季皆可吃到,可以在夏天可以吃到早熟的蓮霧,在冬天吃到西瓜..等等,老一輩的人在他們的生活字典都可以很清楚辨別我們在吃什麼食物才是「最對時」,當季的節氣與作物的排序變成一種習慣的記憶,不用太刻意去廣告或是報章媒體的宣傳,而在地人就會感覺的到。味覺常引領著每個人去品嚐各式各樣的味道,它會試著記憶、會試著習慣特定味道,因應著當地的風俗節慶或是飲食方式,味覺就不會那麼的單純的存在,而是多了一層在地生活文化的紋理,在無形的生活之中流傳著。

 

一頓飯的時間

慢食一書中作者引用許多國內外之案例,來闡述現今社會大眾對於飲食方式的態度與觀念,其中提到「慢。食。在這裡是指時間的價值和藝術在美食的領域裡呈現出來」,很多人都在趕時間中,吃完一頓飯,對我們而言一頓飯的時間,有時後是被忽略,甚至想要省略,反正有吃了就好了,不用太在意吃進去肚子裡頭的東西是什麼?通常感受最深的是在都市吃喜宴的時間與鄉下吃喜宴的時間的差別,在都市的大餐廳開席時間是喜帖上所訂時間晚三十分鐘到一小時,用餐時間長至約二至三小時;在鄉下吃流水席喜宴,大夥有一種不用說的默契,在開席時間前半小時大夥已坐定位置,準時鳴砲開席,用餐時間最晚不超過兩小時,特別是在農村來說,用餐的時間跟他們的耕作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些地方還會依照當地農事工作而調整時間,如:在高雄美濃鎮遇到採菸葉的季節,為了配合當地居民農事工作的時間,主家人會調整出菜速度或提早開席時間,而不耽誤到親朋好友下田工作的時間。一頓飯時間的形成而是依照各地的生活方式、工作型態、季節變化等,另外,也會間接影響到餐桌上的變化,如:飲食的方式、食材的使用、餐具與餐桌擺設、酒與飲料的配置等,一頓飯的時間似乎代表著一個人的生活文化以及對於飲食的態度;在一頓飯的時間,藉由食物的媒介,也在發酵著許多關係,多種元素的味道也牽動著人之間的味蕾,在你我的口中融化。

能夠擁有一個屬於慢食的時間,在現今忙碌的社會中,是如此的難得,許多的文化也是透過餐桌而繼續延續下來的,如果在我們的記憶中,失去了對於食物最初的美好,我們又如何能夠感受到食物的原味,相對也在期許著我們要擁有什麼樣的生活環境,透過我們的飲食維繫著在地的味道,更進一步,不讓土地失去生命,培育著更優質的食物與生活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mily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